

玉米锈病
玉米锈病是一种高湿气传性病害,病菌靠风雨传播,由于近几年种植户偏施氮肥、生长中后期降雨和台风增多,因此,锈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。
玉米锈病发病的典型特征
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,锈病容易在喇叭口期开始侵染发病,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的任何部位,但以叶片发病最重。发病初期,在叶片上散生出黄色小斑点,随后斑点逐渐隆起,呈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状,在植株生长后期,病斑逐渐形成黑色突起,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。一般来说,病害从叶片由下向上扩散。
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
由于玉米锈病暴发性强,流行速度快。因此,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,防治的重点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前,施用药剂进行预防,可以有效减轻后期锈病的发生。预防可用吡唑醚菌酯、丙环唑、烯唑醇、戊唑醇等药剂。如果已经发病,要抓住发病初期这个防治关键期,可用三唑酮、氟环唑、啶氧菌酯、醚菌酯、苯甲·丙环唑等药剂轮换用药,每间隔7天左右喷施一次,视情况连喷2~3次。

玉米茎腐病
玉米茎腐病以套种玉米和夏玉米发病较重,发病率在20%左右。高温多雨、种植过密、偏施氮肥都容易导致玉米植株感病。
玉米茎基腐病发病的典型特征
茎腐病主要为害中部叶鞘茎秆,刚开始会出现水渍状不规则病斑,病部组织逐渐软化,并散发出腥臭味,发病后期严重可导致茎部以上倒折,并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。
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措施
目前对茎腐病的预防仍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,同一品种连续种植3~5年后就容易感病。
如果植株感病可使用氢氧化铜、噻菌铜、春雷霉素、噻唑锌、噻霉酮等药剂进行防治,在喷施药剂时,用水量多点,对着根部进行定向喷雾,防治效果较好。

玉米褐斑病
玉米褐斑病也是一种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。
玉米褐斑病发病典型特征
以为害叶片为主,发病初期形成紫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后期转变为黑色,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并导致叶片枯黄脱落,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。
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
可使用三唑类药剂、肟菌酯、嘧菌酯、多菌灵、百菌清、甲基硫菌灵等,每隔7天一次,连喷2~3次。

玉米大斑病
玉米大斑病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0~25℃,湿度为90%以上,在拔节期至出穗期,当气温适宜,遇到连阴雨天气病害发展迅速,容易出现大流行。
玉米大斑病发病典型特征
在发病部位出现水渍状灰绿色小斑点,随后沿着叶脉方向不断扩大,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,病斑由内向外颜色逐渐加深,发病较重时多个病斑汇合连片,导致植株过早枯死。
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
玉米抽雄前后是防治大斑病的关键时期,可选择腐霉利、异菌脲、噻菌灵、肟菌·苯甲·代森铵等药剂轮换用药,以免产生抗性。

玉米小斑病
玉米小斑病在玉米生长期均可发病,但以抽穗灌浆期发病较重。
玉米小斑病发病典型特征
小斑病可为害玉米叶片、叶鞘、果穗等,以为害叶片为主。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小斑点,随后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纺锤形斑点,在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,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。小斑病最初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,先水平后向上扩散。
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措施
建议用肟菌·戊唑醇、百菌清、代森锰锌、多菌灵等药剂轮换用药,每隔5天左右一次,连喷2~3次,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。

玉米顶腐病
在7~8月是玉米顶腐病的高发期。多发生在玉米出穗之前。
玉米顶腐病发病典型特征
顶腐病,顾名思义,发病部位在玉米顶端,心叶变为灰绿色形成枯心苗,叶基部水渍状腐烂,呈褐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病斑。发病较轻时,植株心叶扭曲不能展开,发病较重时,用手可轻易拔出整个心叶。
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
一旦发现感病植株,立即连根拔除并带出田间烧埋,并使用噻菌铜、氯溴异氰尿酸、噻唑锌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最后,提醒大家的是,在喷施药剂的时候,可以加入芸苔素内酯、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增强植株抗逆能力、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,还可兼治其它病害。